当前位置: 中华经济网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央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百融云创积极拥抱监管

来源:中国经济观察网| 2019/12/6 14:47:57|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将率先在北京市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业内期待已久的创新监管工作终于落地。

        为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构建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探索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社会监督等柔性管理方式,努力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着力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2019〕16号),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金融提质增效,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恰逢12月1日,新华社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对金融科技监管也进行了探讨。

        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金融创新与监管总是在你追我赶的动态博弈和螺旋式上升中寻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当前,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账户数据的关联性和交互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构成的交叉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对金融监管的实时性、精准性和穿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东荣表示,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综合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前沿技术,依法合规地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公共数据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对侧重于机构监管、分业分段监管、事前准入监管的传统监管模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逐步地实现规则数字化翻译、数据实时化采集、风险智能化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等监管科技功能,使金融监管部门在防控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能够更为主动、更加有效。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表示,金融监管必须更好的适应金融机构数字转型的需要。其中,第一个,监管必须更有前瞻性、适应性、包容性;第二个,监管必须坚守风险底线;第三个,坚决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加强监管;第四个,可能还要合理延伸扩大监管的边界。

        在谈到金融科技监管话题时,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CEO张韶峰表示,无论是对于“备案制”、“挂牌制”,百融云创都将积极拥抱监管,并在明确的规则下,去执行、去遵守,促进金融科技行业良币驱逐劣币,让金融科技真正为大众服务。

        百融云创自成立以来便以合规为基石,深耕科技领域的同时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目前,百融云创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企业征信备案证书并顺利通过公安部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主动拥抱监管的同时,以安全驱动风控智能升级,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产品,多维度提高产品的服务能力。

        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金融科技试点工作中,北京市金融科技试点项目审批通过46项,位居十个试点省市地区之首;北京已聚集金融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0家,实现年收入近千亿元。